三亚科教园入选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推介 || 远海岛礁土木工程建设与防护团队

发布时间:2021-05-14 | 发布:三亚科教园党群工作部

为大力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团队建设工作,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于2020年印发公布《首批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名单》(100个人才团队和100个储备人才团队),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共计3支团队成功入选“双百”团队。

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以科教园为依托,成功入选首批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的远海岛礁土木工程建设与防护团队。

一、团队简介

远海岛礁土木工程建设与防护团队,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指引,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在发展中服务社会,也在服务社会发展自身。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技术需求,将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省部级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成果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承担了包括单项经费千万级的大型军事和民用科技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项目遍及国内十余个省市,以及“一带一路”沿岸国家,注重实效解决了工程中重大科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团队成员发挥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结构实验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等多个学术机构任职服务的优势,通过举办结构工程国际研讨会等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术发展,促进了行业内各单位的共同发展。

二、团队负责人简介

李新平博士为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海洋土木工程、工程安全与防护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6年被聘为武汉理工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首席专家,负责协同创新团队名称为“深远海高性能建筑材料与先进海工结构及智能防灾技术”。所带领的远海岛礁土木工程建设与防护团队,2020年被评为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团队带头人主持、参与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等四十多项科研项目,发表重要学术论文一百八十多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50多人。团队根据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城总体规划,结合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海洋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中心的研究平台,重点进行远海岛礁建设的高性能先进建筑材料、海洋土木工程结构体系、海洋深地空间开发利用、海洋土木工程长期监测与灾害预警、海洋土木工程绿色智能建造技术等方向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服务“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和“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助力海南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三、团队成员介绍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原总参某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等职,现为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军委科技委后装综合保障领域委员,专业技术一级,少将军衔。长期从事武器毁伤效应与工程防护研究工作,在武器毁伤效应、工程防护技术、特种装备和实验设备研发,以及应用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7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武器装备军内科研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参优秀共产党员、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总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军队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王乾坤 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等科研教学与实践,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智能建筑、土木工程建造管理、工程防护与信息化等。已主持承担国家重大与重点科技支撑等各类科研项目60多项,主持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实践项目40 余项,1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些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 余篇,被SCI、EI等检索收录40余篇,出版著作4部。

吴斌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结构混合试验方法和结构消能减振控制方面的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73”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4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3篇(近五年31篇);SCI论文总引700余次,研究成果在北京新机场综合楼、中建技术中心结构试验室等100余项工程中得到应用。

刘沐宇 教授

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弹性转动约束边界的大跨径钢-混组合梁桥高腹板稳定性研究(51378405)”、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开发及其在预制拼装桥梁工程中应用(2018AAA001)”、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博导类)项目“基于混凝土密度梯度变化的连续刚构桥力学性能改善机理研究(20110143110016)”、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高强高韧性轻质混凝土的钢-混组合桥梁结构性能与改善机理研究(2016CFA074)”和“大跨径钢-混组合梁桥高腹板稳定性分析与桥面板抗裂性能研究(2013CFA049)”、湖北省科技创新专项“高抗裂致密匀质混凝土桥面板材料设计与制备及在钢-混组合桥梁中应用研究(2015BAA092)”、重大桥梁科研项目“港珠澳大桥组合连续梁制造及安装关键技术及运营阶段性能研究专题”和“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三塔钢-混组合梁斜拉桥空间非线性有限元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等40多项国家省部级和重大工程研究项目。

梁磊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重大工程结构和装备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重大机械装备和工程结构的光纤光栅传感监测系统,近年来研究领域涉及到海洋光纤传感技术及其网络。现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光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科技部与教育部等部委科技创新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参与和完成国防预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三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罗忆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常年面向世界级水电工程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动力学、工程爆破、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监测与灾害防控等。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项目等科研项目近3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子题各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湖北省重点基金1项、军队重大科研项目2项。

孙涛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生态建筑材料、高性能水泥基防护材料、水泥基材料的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后勤保障部开放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双打”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项目,主持校-企横向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前期研究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科技专项课题、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校-企横向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42篇),获批及申请发明专利12项,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刘婷婷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常年面向世界级水电工程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动力学、边坡工程、岛礁工程、安全监测与灾害防控等。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研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各1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2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自然科学基金、“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等20余项。

郭运华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主持、参与并完成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十多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多篇。首次提出了岩土工程失稳前兆信息的交叉影响识别方法,经钱七虎、何满潮院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结合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技创新园海洋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中心研究平台,重点进行海洋土木工程长期监测与灾害预警方面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研究。

四、团队主要贡献

团队在远海岛礁工程、“深海”“深地”重大国家战略工程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岩土工程灾变机理与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等领域积极推动行业技术应用的发展和变革,结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等优势学科在新材料、光纤传感等领域的前沿成果,牵头组织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提供咨询建议,为制订政策法规、发展规划做出了贡献,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成功应用,在举世瞩目的国防、国民、国际重大工程中作出突出科技贡献,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服务“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和“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针对远海岛礁工程建设需求,研发适应岛礁特殊环境的系列建筑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制备新型低成本、高耐腐蚀、高抗力、长寿命岛礁工程混凝土材料及其结构,解决远海岛礁建材资源匮乏、结构耐久性差、施工条件局限、建设成本过高等关键技术难题,有力支撑了深远海重大岛礁基础设施建设。

(二)在被称为“斯里兰卡的三峡工程”的水电工程建设中,通过多个千万级横向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解决了热带海岛工程的施工和安全控制难题,为央企承担“一带一路”重大工程保驾护航。

)响应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针对世界级特大型水电站深埋洞室群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爆破开挖施工引起的科学问题,历时11年持续创新和全面推广应用,形成了2方面理论、4项关键技术和7套省部级施工工法等在内的系统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工程、溪洛渡、白鹤滩和乌东德等世界级水电站地下洞室群设计与施工,其中4座电站排名世界前五。大幅降低了工程施工风险,有效保障了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及人员安全,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受到建设单位及业内专家高度评价,获 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西南地区千米级岩质高陡边坡开挖施工面临的时-空稳定性分析控制难题,围绕高陡边坡智能监测系统、快速反馈分析、岩体参数工程化取值、稳定趋势预测、加固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岩质高陡边坡快速反馈分析及稳定性控制理论和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已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4 项、软件著作权登记9项,参编现行电力行业标准2项,在西南地区的大岗山、深溪沟、猴子岩等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有力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保证了多个高陡岩质边坡的安全与稳定,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推广价值。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2019年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1项。

(五)结构智能控制与健康监测是团队的传统优势方向,工程结构智能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团队致力于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及舒适度研究。成功服务于港珠澳大桥、武汉杨泗港大桥、南方电网大型输电线塔、中建总公司大型结构抗震实验设施等多个重要工程。其中,钢-混组合桥梁结构抗裂与稳定性系列技术的研发系列技术发明与理论研究成果在港珠澳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等多座钢-混组合桥梁中成功应用,解决了大跨径钢-混组合桥梁结构抗裂与稳定性技术难题,于2015年获得了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六)团队在大型复杂结构的物理-数值混合试验技术的研发方面,重点建设了中国建筑总公司结构实验室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双向反力墙和万吨级多功能试验机,为该实验室开发了结构混合试验软件平台Hytest,已应用于该实验室10余项不同类型结构的拟静力、拟动力试验以及子结构混合试验,签署了单项金额1000万的测试项目合同。

五、团队研究工作发展方向

团队以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军民融合”战略为指引,重点围绕滨海与远海物流、交通、能源等国民经济重大基础设施与远海岛礁工程等国防工程建设,建立服务于热带海洋气候条件和海洋深地地质环境的建筑材料体系、工程结构体系和防灾减灾技术体系,推动相关技术成果产业化,服务海南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相关研究主要实现以下5 个方向的工作目标:

)远海岛礁建设高性能先进建筑材料

面对远海超长运距与高湿热、高盐、高日照和风浪等恶劣气候条件,揭示研究海洋环境下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演化规律,重点实现海洋环境条件下先进海工材料长期服役性能提升,以及远海建材本地化循环利用和增强增韧,构建性能优异且生态环保的岛礁设施结构材料和防护材料体系,建立典型建材和构件长期性能跟踪观察、试验和研究平台和机制,为热带海洋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土木工程结构体系

面向海洋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亟需的港口、码头、灯塔、机场、人工岛、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集合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的优点混合模拟试验技术,突破现有的物理实验手段在再现海洋环境下结构响应方面的技术瓶颈,进而研发抵御热带海洋恶劣风浪环境的基础设施先进结构体系,提出冲击振动控制与灾害防治系列装备和技术,提升工程长期安全性和耐久性。

)海洋深地空间开发利用

针对岛礁地下空间、海底隧道、海底地下资源开发、军事洞库与能源储存库等滨海或远海海洋地下工程往往存在大埋深、长隧洞、高水压、海洋腐蚀环境等海洋深部岩体与工程问题,重点突破海洋地下围岩地质精细探测方法、精细化开挖施工技术、高耐腐与高抗震长效支护结构、地质灾害机理与分析预测模型、围岩变形稳定与支护结构耐久性光纤监测技术、洞室运维智能化与可视化技术,构建保障海洋深地空间设计、建设、运维和安全防护全寿命周期安全稳定的关键技术体系。

)海洋土木工程长期监测与灾害预警

针对远海岛礁工程与滨海基础设施可能面临的地震、海啸、台风、高腐蚀性等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以及地下工程中极易诱发围岩大变形、突水突泥、岩爆等工程地质灾害,重点突破海洋腐蚀环境下传感器与监测网络的长期可靠性,构建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针对港口、码头、灯塔、机场、人工岛、跨海大桥等海工结构,以及针对岛礁地下空间、海底隧道、海底地下资源开发、军事洞库与能源储存库等滨海或远海海洋地下工程的长期安全监测分析与评估预警,提升海南省灾害防治总体水平,降低人员与经济损失风险。

)海洋土木工程绿色智能建造技术

针对热带远海岛礁较为不利的施工环境和较为恶劣的人居条件,构建针对高温高湿高盐高紫外线自然条件、风季雨季鲜明环境特点的海洋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理论技术体系,提出远海岛礁土木工程建造的智能决策方法,同步提升远海土木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管理技术水平,实现远海岛礁土木工程的人居舒适度、建筑效能和建造效能的大幅提高。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